
| 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五讲 |
| 周超/文/摄 发布时间: 2025-11-21 已浏览: 12 次 |
11月21日上午,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五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海峰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内皮化研究》的讲座。 刘海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组织再生生物材料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主持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委员等。 小口径人造血管内皮化是突破临床移植瓶颈的关键科学问题,刘海峰教授从材料改性、结构设计、体外模拟、病理适配四个维度,系统阐释了功能内皮层的协同构建策略:1. 材料改性:聚焦血液 / 细胞相容性,通过表面接枝黏附多肽、硫酸化修饰等技术,实现 “抑制血栓 + 促进内皮细胞铺展” 的双重效能;2. 结构设计:融入仿生学理念,借助静电纺丝、编织等技术构建层级化三维支架,在力学支撑与孔径连通性之间达成平衡,适配细胞迁移与生长需求;3. 体外研究:采用近生理脉动流模拟血流动力学,引导内皮细胞有序排列,为内皮化过程的机制研究与功能优化提供精准实验模型;4. 病理适配:针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状态,提出调控脂质代谢、缓解炎症损伤的干预策略,改善血管细胞功能,助力病理条件下的内皮化与组织再生。这些研究成果为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关键思路,有望推动人造血管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积极提问,就小口径人造血管内皮化的研发难点、临床应用前景等问题与刘海峰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讲座不仅为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与顶尖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师生们对仿生材料与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兴趣。同时还加强了我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联系,对促进我校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周超 审核/张继延 编辑/王芳)
|
Copyright ©2022 常州大学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常州大学逸夫楼(邮编:213164)
联系电话:0519-86330611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