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二讲 |
| 朱霖霖/文 赵宝州/摄 发布时间: 2025-10-28 已浏览: 11 次 |
10月27日下午,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在敏行楼315报告厅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二讲),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副院长胡本慧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感知增益型电子仿生体》的主题讲座。 胡本慧教授是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元青年学者,获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江苏省杰青、江苏特聘教授、ChemComm (nature index期刊) 新锐科学家。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脑机接口生物材料分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再生分会常委,卓越期刊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期研究共生电子及生物力学实时成像,并建立感知系统构筑近身智能空间,成果以通讯或一作发表在Nature、Nature Electronics等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研奖项1项。 报告中,胡本慧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电子仿生体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突破。针对现有心脏表面生物接口易引发心室重构导致失效的难题,团队受自然界蜘蛛丝多级结构启发,率先构建了由内源环境驱动、可在活体心脏表面原位形成的适形生物接口。这一机制颠覆了传统湿润器官接口需器官停跳或易“潮致脱离”的技术路径,转向内源分子直接驱动的“主动包裹”新模式。该材料具备50%的高收缩率和收缩后仅80 kPa的极低模量,成功实现了在搏动心脏表面的稳固成型与高精度心外膜电信号监测,为心律失常的准确识别提供了全新工具。胡教授还分享了受梅克尔细胞机械感受器启发而提出的离子泵仿生机制。该机制通过离子重分布过程中的熵控效应,将电容式传感器的静态压力检测限显著降低至1帕,并展现出优异的重现性。面对信号采集的功耗挑战,团队还成功设计出一种抵“零”功耗无线电子皮肤,利用无源背向散射通信技术,将通信功耗大幅降至低功耗蓝牙设备的1.39%,同时通信距离远超NFC技术百倍,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视角前沿,既有深厚的理论探索,又紧密结合实践应用,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本次华罗庚学术沙龙活动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国内顶尖学者面对面深入交流的宝贵机会,有效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激发了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情,对推动学院在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前沿方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讯员朱霖霖/审核张继延/编辑王芳)
|
Copyright ©2022 常州大学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常州大学逸夫楼(邮编:213164)
联系电话:0519-86330611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