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办法 |
发布时间: 2022-10-12 已浏览: 10 次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不断提高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现就我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以下安排: 一、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立德树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形势严峻,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的“原著民”,又处于自媒体时代,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大学生行为特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互联网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各个方面。网络的深入发展不仅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严峻挑战,也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冲击。因此,学校必须把握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主动融入,用好互联网这块阵地,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深化网络育人工作的内涵,服务学生成人成才。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价值引领、成长服务、学习指导相结合,丰富网络思想文化产品供给、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着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各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推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强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学生主体性,优化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三、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1.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坚持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功能定位,坚持以学生为建设主体与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打造更多网络思政工作品牌,开展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 2.建设学院“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深入调研,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对“两微一端”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工作方法和经费投入等进行精确规划,努力提高“两微一端”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3.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宣传引导效果。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途径多样性、速度即时性、操作交互性等特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络传播,推进道德实践楷模等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网络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网络宣传引导效果。 4.增强网络产品吸引力,丰富网络思想文化产品供给。以“两微一端”为阵地,加强推送不同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制文化的作品。加强网络新媒体技术应用,成立网络产品设计工作室、微视频制作工作室等,增加微信平台等网络文化产品供给。 5.丰富网上教育实践形式,打造精品网络教育项目。开展“微”系列活动,如微访谈、“成长记忆”毕业微语录、打卡活动等。搭建网络文化竞赛平台,如微电影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网络产品设计竞赛、知识竞答比赛等。组织网络典型选树、网络道德巡礼、网络道德讲堂、网络微访谈,举办网络读书节、网络文化节、网络微创作、网络创新创业等网络实践活动,着力打造网络道德实践、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的精品网络教育项目。 (三)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 6.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注重结合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重大社会活动等节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互动的方式,开展形式生动、意义深刻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与应用,进一步丰富网络优秀作品如原创优秀文章、微电影、短视频等产品供给,让校园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模范典型、优秀校友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密切关注学生中的热点话题,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健学院网络预警、舆情监控以及网络舆论工作机制,加强敏感时期、特殊时段舆情信息分析,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8.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网上网下相结合,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法制及网络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月活动、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文明、健康、守法上网,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安全及网络文明素养。 9.做好网络舆情监管,主动引导舆论。依托网络队伍对微博、微信、抖音、QQ、贴吧等校内外网络平台开展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做到专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网络信息员能在网络上主动发声,开展舆论引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10.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是学院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逐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设工作专栏。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作为这支队伍必备的工作能力,加大专题培训力度,加强网络业务素质和能力培养。 11.组建专家网络指导团队。聘请信息技术专家,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以报告会、培训会、项目研究等方式,对辅导员和学生团队开展网络媒体素养、网络技术应用、舆情引导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网络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辅导员和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能力。 12.打造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学生的积极性,对网络资讯和信息进行捕捉、汇总和反馈;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监督和舆论导向,在互动网站上主动发表话题,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学校改革发展;以适当的形式参与传递学校工作意向,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发布和维护。通过设置谈论话题、发布权威信息、加强舆情引导、开展情感疏通等方式,主动占领网络空间,合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Copyright ©2022 常州大学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滆湖中路21号 常州大学逸夫楼(邮编:213164)
联系电话:0519-86330611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管理入口|